宛如慈母 想念成韻清老師2010/03/10
《世界日報》世界周刊一三五七期,在「時代故事專欄」,我有幸拜讀傅樂先生的大作《流亡學生求學路》,文中提到有一位比他低好幾班的女同學成韻清,也念大廈大學。
天呀!簡直是無巧不成書,見到她的大名,令我萬分驚喜。因為成老師是我就讀台灣省立竹東中學時,擔任我高二及高三的班導師,並兼教國文,她雖平淡平凡平實,卻是我最敬佩及想念的老師之一。
首先從她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談起。上國文課時,如果是詩詞或文言文,她會先解釋課文,隨後讓我們提問,接著要我們利用所剩的時間,在課堂上立即把詩詞背下來。
為了確定我們把詩詞已記在腦海,她要先背好的同學,一個個分別到她面前背給她聽。這一招能使我們發揮潛力,專心一致把詩詞強記在腦海中。
另外,她要我們多背文章中的佳句及成語,在寫作文時便能得心應手,用文字傳達心聲。
十多年前我即利用餘暇,「自不量力」的開始筆耕,幸蒙各報章(包括《世界日報》)編輯們的賞識,使拙作化為鉛字(現在是電腦字了),這完全歸功成老師的循循善誘。
成韻清老師對學子不遺餘力的關心,更是有口皆碑。記得有次週會完畢,班導師檢查我們的頭髮,我的頭髮長度雖合校方的規定,但成老師並不滿意,低聲問我是誰替我剪的頭髮,比狗啃的還要難看。
我答道:「為了要準備英文背誦比賽,沒有時間上理髮店,所以請妹妹代勞。」她聽後語帶責備又愛憐的告訴我:「參加比賽除英文發音正確、背誦流利外,儀容及服裝也應該注意。」
她要我在中午休息時間,到座落於校園旁邊的教師眷舍,幫我重新修剪,直到她滿意才叫我回教室。由此可知,成老師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人。
進入竹東高中就讀,來自不同初中的女生被編為一班。我與坐在隔壁的鄭榮秋同學一拍即合,立刻成為莫逆之交,兩個人就像連體嬰一般好得無法分離。全校師生也公認我倆是「公不離婆,秤不離砣」的一對好朋友。
高二時不知為了什麼事,兩人竟分道揚鑣,被細心的成老師注意到,就向全班同學宣布:「本班僅有四十位同學,能夠聚在一起求學,應該珍惜這份同窗之誼。我發現有兩位同學原本相互友愛,情同手足,最近卻翻臉。我要請她們來家裡吃飯,握手言和。」
同學們聽後面面相覷的當兒,鄭榮秋與我異口同聲的對成老師說:「我們已盡棄前嫌,和好如初,謝謝老師的邀請。」私下商量決定不去成老師家用餐。
沒想到中午時分,老師要她的大女兒手上拿著,寫有我倆名字的字條到班上,請我們去吃飯。因盛情難卻,便欣然前往。
成老師除了誨人不倦外,還是廚藝高手,為我們準備豐盛而可口的菜餚,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是,干絲炒瘦肉絲加蔥花提味,干絲潤滑、肉絲鮮嫩,入口即化,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的干絲,因此深深地印在腦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