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公良仁生平事略
姜公良仁祖籍浙江省江山縣潭邊村,民國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生,是標準的農家子弟。降生地是江山姜姓望族,此村曾同時出了御前侍衛和十八個武舉人,因而名噪一時。姜公良仁七歲進潭邊村小學,智商非凡,每試必獲全校榜首。
小時甚得其祖母寵愛。親戚送祖母之點心,泰半分享于姜公良仁,與祖母同床眠。每日晨起一定把昨日教授的國文背誦給祖母聽後才翻身起床,因此養成姜公良仁日後讀書背誦之習慣。
初等小學(富塘小學)畢業後,即考入江山縣立著名之高等小學文渓小學,入校後每試必冠全班、享譽全校。級任老師姜星居每晨操啞鈴健身,啟發姜公良仁運動習慣,迄未稍懈,至九十餘高齡仍能保健,星居老師之遺澤沒齒難忘!
小學畢業,姜公良仁之叔叔為其挑行李投考離家百餘里外的衢州府省立第八中學,途遇同考生戲問叔叔:「你把行李都挑去,保證令侄能必勝麼?」叔叔答得很妙:「我有的是力氣,考不取再挑回來」,姜公良仁內心十分尷尬,告訴叔叔:「考不取把行李投棄,明年再考換新的」,隨即與叔叔作會心之微笑。十分幸運,行李並不必投棄,名列金榜。
八中畢業後,考取浙大高工土木科。在高工期間,正值一二八日軍侵滬,熱血沸騰參加八八師學生軍訓練,成績斐然,受到社會各界刮目相看。姜公良仁因血書請纓殺敵,家庭斷絕接濟,迫歸流浪杭州,受義人徐士良濟助收容,在西湖濱賣花為生,並在南星橋第一軍陣亡將士公墓,割茅草出賣以維持生計。為求生活安定,考入公費的中央陸地測量學校杭測科求學。承張隊長飛霞鼓勵,矢志考航校,服膺航空救國,偷考結果順利入中央航校三期。在杭州梅東高橋接受入伍訓練,成績奇佳傑出,曾受德國顧問佳評為最成功之訓練。航空署長徐培根將軍特加青睞,並結識王叔銘將軍(黃埔一期留俄軍事航空學校)。
日後在王叔銘將軍之鼓勵下考入中央黃埔十二期,三年的草鞋生活,操場、講堂、野外的琢磨,所得甚豐,而對古兵法之潛修,涉獵尤廣。金陵入伍,武昌畢業。畢業之時,正值全面抗日展開。畢業次日,姜公良仁即循平漢線轉瀧海赴潼關,四十九師報到。四十九師原為十九路軍改編,姜公良仁任學生隊之區隊長(學生是廣東招來有志抗日青年),編歌教戰,頗受歡迎,志同道合,脈絡一氣,先參加武漢外圍戰場陽新之役,不久即任四九師一四五團三營七連連長,同甘共苦,為部屬洗創裹傷,姜公良仁代函連絡父母,頗得部屬好評,參加桂南會戰,數十萬國軍,被日軍擊得落花流水,整備後又參加邕賓路五塘之役,敵我雙方成膠著態勢,不久本師奉命編入遠征軍序列,自崑崙關經黔桂路入緬甸。
陸軍大學畢業後,進入陸大兵學研究院,繼任陸大兵學教官,陸大改制後調步校擔任一般組組長,主持參一、參二、參三、參四課程,備受團長曾正我器重,代理軍團參謀長一職,最後受好友空軍少將鍾鴻麟(當時任國防部第一廳副廳長)賞識,調任國防部第一廳任人事通訊主編,發揮編輯長才,升為國防部第一廳第五組副組長,次年考取美國副官學校,受訓返國並先後至行政學校擔任教官、主任教官、副處長等職,接著任國防會議國防計劃局,擔任計劃官一職,並利用公餘時間完成美國工業大學課業。旋受周至柔將軍之器重,轉任國家建設計劃委員會,任專門委員一職,從事財經建設之計劃,直至退休,簡派一級榮退。
退而不休,先後在淡江大學、明新工專(現改制明新科技大學)、山崎高工、光復中學等學校,重執教鞭,教育莘莘學子,樂在其中。
姜公良仁個性剛毅、清廉自持,處世為人未修厚黑專長,只求澹泊明志、樂觀風趣、享無病、安貧之樂、好交遊。生活作息正常,每日必做運動及書寫日記,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在刻苦的環境中,兄弟姊妹均知上進,相親相愛,和睦共處,分別在海內外發揮個人長才,擔任要職,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且甚具孝心,相信姜公良仁應該完全沒有遺憾了。"老兵永遠不死,他們只是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