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愛籃球   姜若美  2011/9/23
 
日前在上下古今版讀到洪瑜先生的大作「回憶一甲子前中華籃壇好手」,不由得想起當時家住新竹、正讀初三亦是球迷的我,千方百計地搜尋何時有籃球轉播,絕不錯過收看或收聽,因此對六○年代籃壇高手的名字,仍能如數家珍般一一道出。

我對籃球比賽最入迷的時期是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三年,當時台灣尚無電視,家中有一台父親從美國進修結業後帶回的收音機,它為家人提供了許多聽覺上的享受。每星期日晚上除了必定收聽由中國廣播公司製作的廣播劇外,籃球比賽的現場轉播亦是我的最愛。

體 育記者洪縉曾獨樹一幟的播報法,令人百聽不厭。他在球場時況轉播時,雙目緊迫釘人的功夫何其了得,能把在場球員的一舉一動,繪聲繪影、滔滔不絕地傳入聽眾 耳裡,我們的心情會隨著他時而高昂、時而激動,時而歡躍的音調上下起伏。在關鍵時刻傳來球員得分,我們會歡呼,得知球員犯規五次「畢業」而嘆息。總之洪先 生三寸不爛之舌、活龍活現的描述,雖未到現場觀戰,絕不會令人心生遺憾之感。

克難及國光是六○年代最負盛名的兩支球隊,當時代表中華民國出征的國手,多半從這兩隊甄選出來的。清晰記得中華隊的主將為陳祖烈、羅繼然、盧義信、傅達仁、凌鏡寰、霍劍平、賴連光、唐雪舫、謝恆夫,以及由香港返台助陣的黃國揚和來自菲律賓的葉克強。

陳祖烈是為中華隊得分最多的球員,被稱為神射手;羅繼然、黃國揚、盧義信也同時立下不少汗馬功。由於全隊球員精誠團結,彼此合作無間,加上十足默契,這支強勁的隊伍為中華民國奪得不少獎杯。

我 所崇拜的國手們脫下戰袍後,有的從事教練工作,不遺餘力培植新秀;有的移民海外,也有轉換跑道者,傅達仁便是最明顯的例子。自電視普及後,他妙語如珠、精 采絕倫的轉播法,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如今他放下打籃球的手,提起生花妙筆,在世界日報每星期四南加版社區新聞中開闢了一個「大家來開講」專欄,內容獨特 多元,尤其對國家社會及人物,一針見血,令人拍案叫絕的評論最引人入勝。讓原先是球迷的我,搖身一變成為他最忠實的讀者。

當時由於準備大專聯考的壓力,把我對籃球比賽的癡迷驅散得無影無蹤。之後移民至阿拉斯加,對台灣籃壇的印象,依然停置在六○年代。萬萬沒有料到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在腦海中掀起餘波,促使我提筆把這件軼事公諸於世,與讀者分享。

十多年前某日,妹妹問我是否仍記得馬玉文,他曾經是中華隊的籃球國手,特邀請妹妹和妹夫到他在安克拉治市經營的中餐館當陪客。主要的目的是想盡地主之誼,為曾經當過他教練、因公來此的陳祖烈接風。

當 我聽到陳祖烈的大名,感到非常興奮,這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種千載難逢一睹心中偶像的機會怎可錯過?無奈不認識馬玉文,不好意思前往。只 得用剪紙剪出一個十分藝術的「十二」,將之貼在妹夫決定送給陳祖烈的禮物上,並熱切的告訴他此君是六○年代台灣籃壇最傑出的國手,每次出賽他的球衣號碼總 是一成不變的十二號,相信這個數目對他必定別具深意。

妹妹及妹夫依約前往赴會,見到陳祖烈時,妹夫將一個象徵阿拉斯加的北極熊玩偶呈獻其眼 前,陳祖烈看到熊背上的「十二」字樣,絕對不會想到,事隔三十年在偏遠極北的阿拉斯加,竟有粉絲仍記得他的球衣號碼,那份激動及驚喜非筆墨所能形容,設想 周到的陳祖烈,特地以台灣名茶送給妹夫。

我讀了許多篇有關中華籃壇的報導,獨缺一九六○年代中華隊登峰造極享譽國際的輝煌戰功,希望藉此拙文在籃球史上能略盡補遺之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姜若美 的頭像
    姜若美

    chiangjomei's blog

    姜若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